介入超声作为现代超声医学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应用领域也日趋广泛,超声引导的肝脏肿瘤的消融治疗便是其中的典例。在超声的引导下,医生将电极针插入肿瘤内,通过电流使极性分子的摩擦产热,消融区升温到100℃左右,从而使组织凝固坏死。相对传统手术,超声引导下的消融治疗安全、微创,作为一线方法,写入国内外肝癌治疗的指南,为肝脏肿瘤病患提供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但是,肝脏肿瘤消融仍然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术前困难病灶的显示,治疗策略依赖经验,术后评估缺乏空间信息,如此种种。如何在术前精准定位肿瘤、如何规范制定消融策略、如何全面即时评估消融疗效,是困扰着临床的难题,也是我们肝脏肿瘤超声介入解决方案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简称中山一院超声科),是国内领先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超声医学诊疗中心之一。科室主任谢晓燕教授为腹部超声和介入超声专家、博士生导师,多年来致力于探索肿瘤消融治疗的研究。
早期在吕明德教授的带领下,谢教授和团队1990年起便在南方首先开始了肝癌消融治疗,并取得良好的疗效,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但是,他们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直被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所困扰,比如:用一根针治疗时,如何能精确地穿刺到肿瘤的正中心?多根针消融时,又如何不受消融瞬间产生的气体充满整个肿瘤的影响,能精准地穿刺第二针和第三针?消融之后,又如何能做到比现在常用的依靠消融灶的大小来评估疗效的方法更精准?带着这些问题,他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从GPS得到启发——有了GPS,人们不管刮风下雨都可以到达一个预定的目标。如果在消融前,医护也把肿瘤用三维图像采集下来,制成一个带GPS定位的地图,不就能在地图的引导下进行精准的穿刺和消融疗效的评估吗?
基于这个想法,谢教授和团队开始寻找如何把肿瘤制作成一个可以导航的“地图”的方法。他们发现,有人将CT制成“地图”,再用超声与地图融合进行治疗。但是CT自带繁琐流程和误差风险,能否直接用超声与超声的融合来解决问题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
凯发·k8国际(中国)首页登录北京研究院
让显示不再困难
在多模态融合技术中,我们把核磁信息与超声图像进行融合,可以看到核磁T1WI增强所示的异常强化小结节所在超声图像上的位置。补充了核磁的空间定位信息之后,超声对于病变的位置寻找就会更有信心。
在超声和超声的融合图像中,在术前,我们获取病变的三维超声数据,将之与实时二维图像进行融合,这样便可充分利用术前病变评估的信息,也可再次进行超声造影对病变位置和性质进行确认。
对于治疗过程中不能避免的呼吸运动和意外偶发的体位移动,我们推出了呼吸补偿和移动校正的功能,对于融合过程中位置的改变进行校正,使消融配准更加精确稳定。
让治疗更加从容
在三维消融规划环节,对于单针单次消融无法覆盖,需要多次布针治疗的较大病灶,可以进行模拟消融,制定治疗策略。首先设置单针单次的消融范围,在模拟放置消融针,这时我们可通过观察实时显示的病变覆盖率,来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个过程支持三维多角度显示,可直观、多维度观察消融范围对于整个肿瘤的覆盖情况,接下来,就可以根据已规划的路径去实际引导进针,消融覆盖率也会根据实际进针情况进行实时更新,使整个消融环节更具计划性和规范性,从而减少操作者经验依赖。
让判断更加准确
在消融治疗后,全面即时的评估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及时发现肿瘤残留或不足并进行补充治疗,可以提高完全消融率及避免局部进展的发生。我们可以在术后即刻对消融灶进行三维超声造影,再与术前的三维超声造影数据相融合,以全面了解消融灶是否在整个三维空间上都覆盖了病变的安全边界,是否有消融残留和不足的情况发生。此外,还可以对这个融合图像进行断层分割显示及三维容积重建,更直观的观察到需要补充治疗的区域所在的空间位置及其与周围重要脏器的关系。
与中山一院超声科历时多年得出的消融解决方案,是凯发·k8国际(中国)首页登录与医院科室产学研合作的诸多成功故事之一。我们将继续携手医护人员,响应患者需求,突破前沿技术,将之转变为有效的临床解决方案,共同探索超声诊疗新的边界。